內容簡介
文中引用大量珍貴史料,以及近百名親歷這一過程的知青講述的切身經歷。一套五冊,有關知青曾發生過的客觀事實事例,全景式的揭示從一九五五年至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上山下鄉運動對兩千多萬知青的學業、青春、愛情及回城後的就業、婚姻、養老等身心的傷害或摧殘。從而讓人們看到這一空前絕後的人類大遷徙運動,對國家、民族及經濟發展的重大損失和影響。以冀望後人能牢記這一近乎野蠻行徑對人類文明踐踏的教訓。
本集主要概述了從七十年中期,上千萬知青陸續回城之後,因為學識的欠缺和青春的耽擱,在就業、成家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以及
眾多知青為了彌補缺憾、改變處境所作出的艱難拼搏。其中講述的從本世紀初起,數萬名回滬和回渝知青因為養老醫保低微所遇到的困境,而引發的歷時九年要求政府提高養老醫保待遇集體上訪訴求讓心酸流淚。同時,還展現了留守農村農場知青如今面臨的窘境;當年被迫逃亡境外知青的艱辛拼搏歷程,其中又以有國難回流落在緬甸的知青最為讓人惆悵感歎。此外,書中還介紹了被遺棄的知青後代如今痛楚現狀,以及回城知青後代如何無辜承受著因父輩上山下鄉帶來的諸多牽累……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自由兄弟編纂
名羅玉良。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和廣西作家協會會員。1954年生人。1969年不足16歲下鄉到海南生產建設兵團, 1974年返城後,自學獲得大學本科文憑。後在鐵路系統宣傳部門工作多年,所寫的報告文學和文學作品等,曾先後獲得中國鐵路和自治區二三等獎。
譯者介紹
目錄
第一章 回城時的淒迷和代價
第一節 剛回城的寒酸與夢想
第二節 因回城而失落的愛情
第三節 因回城而拆散的家庭
第四節 寄人籬下的生活屈辱
第五節 兩地分居造成的隔閡
第二章 饑不擇食的就業競爭
第一節 龐大等待就業的隊伍
第二節 無可選擇的就業崗位
第三節 十多年的背糞桶生涯
第四節 無奈艱難的自謀生計
第三章 青春缺憾逆境中的沉淪與奮起
第一節 被耽擱的戀愛婚姻與心靈的放蕩
第二節 逆境中的流落與絕處求生的掙扎
第三節 因文憑的失落與自學成才的艱辛
第四節 走上省部級領導崗位的出色知青
第五節 慘遭淘汰的下崗遭遇及艱難困境
第四章 養老醫保無助的掙扎與訴求
第一節 少數病殘回城後的艱難處境
第二節 養老無著知青們的悲苦境遇
第三節 看病無著知青們的悲苦境遇
第四節 因待遇不公引發的集體上訪
第五節 知青自發關愛組織相互救濟
第五章 留守知青的困境和企盼
第一節 留守在農場知青的企盼
第二節 留守在黔北高原的知青
第三節 留守在陜北的北京知青
第四節 留守在巴山蜀水的知青
第五節 嫁給農民女知青的企盼
第六章 後知青時代的悲歡離合
第一節 當年知青恩怨情誼的延續
...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回城時的淒迷和代價
第一節 剛回城的寒酸與夢想
由於農村農場的生活艱難,每個知青回城都顯得有幾分寒酸。甘肅知青伊美在〈一場夢,我終於醒了〉回憶:「爸、媽,哥哥嫂子他們回來了,回來了!三姐快、快幫我拿一下……」小妹這樣興奮地叫著,一路的興奮,一路跑跳著上了樓。
我突然間愣在了那裡,有些恍惚地流著淚:「這到底是夢,還是真的?多少年來,我做了無數次這樣的夢,夢中的情景竟和現在一模一樣?……」
我站在我丈夫家的門口,那是天津市和平區甘肅路的一個年代久遠的小二層樓的房子。聽我丈夫說過,這棟房子在解放後曾經是天津百貨大樓老闆家的大管家的房子。後來把這一棟房子分給了七八戶人家。
「嫂子,你怎麼還不上來?」小妹這樣問著我。
「哦,猛猛快走!」我忽然醒悟地喊著跟在身後的兒子,懷中還抱著我不到兩歲的女兒。「爸爸,媽媽,我們回來了。猛猛,快叫爺爺、奶奶。」我說著,順手把女兒放到二姐手上。猛猛睜著那雙大眼,面無表情地望著爺爺奶奶。
「快叫啊!」猛猛還是愣在那裡,這時他已經快八歲了。身上穿著大姐兩年前寄去的灰色小格子襯衣,袖子剛剛過了胳膊肘,襯衣扣子幾乎已經繫不上了。可是這件衣服還是我第一次捨得給兒子穿。
這時,二姐懷中的女兒莫名其妙地嚇得「哇、哇」的大哭起來,我趕快又抱了回來。「這孩子認生。」我這樣說著,有些不好意思地扯了扯女兒的褲腿……
因為女兒身上穿的褲子,用現在的叫法應該算是七分褲了,一大截的腿在外露著。臉頰因為在西北的氣候下凍得通紅,還乾得脫了一層皮,鼻涕一直在流。更為可憐的是,女兒快兩歲了,還不大會走路,就是站在原地輕輕一碰也會摔倒。並且頭髮很少,單瘦的身子撐著一個大大的腦袋。讓人看了好是憐愛心疼。現在想來主要是缺乏營養,並且嚴重缺鈣造成的……
「媽媽,我要吃饃。」兒子小聲的說著,其他在場的家人都用疑惑不解的眼神看著兒子和我。「孩子餓了,」還是婆婆理解了孫子的話語,她急忙說道。「猛猛可能看到桌子上有饅頭,才說要吃饃。」其他人這才明白兒子說的意思笑了起來……「當初我就不同意你們去甘肅,這倒好,一去就是十五年,一個人走的,四個人回來。」公公的語氣有點生氣,可又夾帶著可憐、心疼的情感……
「這不都回來了嗎?還是得感謝鄧小平啊!要不,他們一家四口在甘肅那窮山溝裡還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與我們團聚呢?」婆婆說著竟然抱著狼吞虎嚥地吃著饅頭的猛猛流著老淚。生怕誰人再將她的孫子搶走了似的。
是啊,不是鄧小平發話讓我們知青回城,我們真不知道還要在甘肅生活幾個15年?更不敢想像,我和丈夫,還有一雙兒女今後會是怎樣情景?……但如今,我總算回到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城市,回到了日夜思念的親人身旁。開始了新的奮鬥,新的生活。
這就是一九七九年我返城回到家中的情景。雖然過去了30多年,但卻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個當年將饅頭誤認為饃饃的傻小子猛猛,如今正在美國打拼,不知道他還能不能記得剛隨父母回到家中這個啼笑皆非的瞬間?!
類似的窘境在知青西山老農的〈回城知青實錄(一)【回家】〉中也有回憶: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千千萬萬的知青隨著政策的落實紛紛返回了城市,我拉著十年前帶去的木箱子走出輪船碼頭,一眼就看見了父親的身影,父親微笑著一邊提過箱子綁在自行車的後座上,一邊說:「回來了?」
<...